读书笔记:读书体验是什么
12 Nov 2019我有选书购书的习惯,也有逛书店花五分钟决定带回哪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读书,但往往读完之后忘掉书里有什么精彩内容;我有在留白评论的习惯,也有不再翻看当时写下的评论、观点的习惯。家里未拆封的书越来越多,断断续续在读的书具体也说不出来哪里吸引我,读过的书好像被快速消费过一样没再露脸。坦白讲,我并不了解应该如何读书吧。幸运的是,奥野宣之在他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供了清晰的方法。
读书体验
这本149页的小书,我觉得可以看做是“如何读书”的一本参考书;里面介绍的观点和方法,不同级别的读者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读一读,并学到些东西。这本小书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不忘记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并使之融入身心,真正使书籍影响自己?
而他的回答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读书这件事儿。读书不应始于翻开书籍,也不终于最后一页。每一次读书,我们应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读书体验”。要如何理解这个“体验”呢?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的其他体验,尤其是使用体验。我不经常买东西,但如果要买什么,会尽量去想清楚为什么要买,会提前去了解这个东西的背景,功能,评价,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更新最初的设想,并持续影响我下一次购物的判断。这也就是一次有意识有目的能影响未来的购物体验。也就是说,作者推崇的是一种有目的能重温、甚至历久弥新的读书体验。实际上,作者也认为,这样的读书体验比书本身重要多了。
作者总结了下面五个具体可行的步骤来创造所谓的读书体验:
- 选书:收集随想,建立目的
- 购书:冷静评估,书籍确认
- 读书:适当标记,提炼重点
- 记录:原文摘抄,原创思考
- 活用:重读笔记,思想输出
而在作者的心中,创造这个读书体验必不可少的伙伴是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因为它在上面五个步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笔记本应时常伴我们左右,并且,如果直译本书的原书名,你会发现,它其实意思是“请用一个笔记本整理你的读书”。
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创造读书体验的第一步,是给自己开出一个购书清单。开清单不是为了逛书店的时候容易找(也有这好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清楚认识到读每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这么说的:
那么,为什么要把列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
下面是作者推荐的选书购书的具体操作步骤:
好奇心激发 → 随想笔记 → 购书清单 → 购书
第一步是将激发好奇心的源头记进笔记本里,可以叫做随想笔记。这源头的可能性就很多了:
- 报刊上读到有意思的书评
- 听到感兴趣的政治时事评论
- 来自朋友的书籍推荐
- 等等
只要是激起了我们好奇心的东西,都应该记进随想笔记里去。之后便能根据随想笔记,建立起读书的目的,并去寻找相关书籍。在经过冷静的评估之后,将想要购买的书籍列进清单。这流程的好处是,我们相对能够准确地选出自己真正想读并且明白为什么想读的书,这样买回来感兴趣、读下去的几率都比较高(这个很重要😂)。并且,在读书过程中,可以带着最初被激发的好奇心去读,读完之后也能回顾一开始好奇心被激发的契机,因为这些都被一一记录在笔记本里。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这里讲的包含了步骤三和四:读书,记录。
读书的时候,我们遵循这样一个流程:通读 → 片段重读 → 标记。意思就是,通读之后,去重读你感到有共鸣、疑惑、感兴趣等等的片段,有必要就用统一符号标记下来,比如:
- 下划直线 __:客观重要
- 下划波浪线 ˷˷˷˷˷˷:我觉得重要,非常重要
- 圆圈 ◯:关键词、专业名称
这样读过一个章节、一本书,就能进入到下一个步骤:记录。这个时候就可以一一回顾上一步所标记出来的部分,参照下面的格式,在笔记本上写下读过这本书后的读书笔记:
- ⚬ …接原文摘抄、要点概括
- ⭑ …接评论、感想
- 重复上面
具体来说,我们摘抄的时候,可以摘抄些什么呢?
- 能让我主观产生共鸣的
- 不是读后觉得”理应如此“,而是“这么一说确实如此”的
- 能颠覆我已有的想法、动摇我认识的
- 等等
摘抄或要点概括很大程度上是原作者的思想,而在评论里,我们应该尽量去挖掘些原创的思考。这会是个耗时间费精力的过程,不过只有试过的人才能知道到底值不值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提倡将跟这本书有关的时间、空间印记也一起贴进笔记本里,比如说新书买来时的书腰、看那本书时所坐火车的票根等等。以后的某个时间,再次读起笔记本的这一页,看那本书时所经过的风景闻过的花香也会跃然纸上吧。
当然了,上面讲的记录的形式都是作者的推荐,我们大可不必居于某种形式,只需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坚持记下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就好了:
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方便的笔记方法。
我想这道理几乎适用于所有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探究一门深奥的学问、学习一门外语、亦或是健身减肥等等。我发现人往往能轻松看到漫长过程之后的一种状态,这或许是我们这样高等生物的特殊能力;但人又往往忍不住会对期待的状态过于着急。这的确与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有所关系,但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是否也有着这种既有远见又企求触手可得的回报的种子呢?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所做的读书笔记就没有按照作者推荐的格式,而是采用了自己习惯的类似于PPT设计的风格:
不难看出,笔记里的结构几乎原封不动地变成了我这篇文章的结构,再加上在书里相关标记写下的评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我做完读书笔记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而这也是作者推崇的,以自己的读书笔记为基础,进一步写出原创文章,做属于自己的思想的输出。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读书体验的最后一步,也是我从没做过的一步:重读笔记。就像有人会偶尔重读日记一样,时常重读读书笔记能让自己读过的书好像一直存在自己生活中,不断酝酿,不断跟自己的经历、知识发生新的碰撞: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场所”,那么读书笔记就是在这个场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场所拍照,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有所不同,而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这些照片,对那个场所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
关于如何重读,作者推荐:
- 简单回顾:读笔记
- 细致回顾:读笔记 + 原书标记
- 经典重温:读笔记 + 原书
这么看,我确实一个回顾都没做过😂。一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买了新的笔记本,我老是买新笔记本,想着要写点什么文字,最后都沦为平时工作用的草稿纸(也是很重要啦)。看了这本书的评论觉得可能会帮我结束这个循环,目前看来很有希望。读之前,如何写读书笔记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不过读完发现,以随想笔记到笔记回顾的一整个读书体验来理解读书这事儿,才是奥野宣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